公司地址:余姚市大岚镇雅庄村大炮岭ROYAL OAK OFFSHORE TOURBILLON REPLICA
办公地址:余姚市东旱门路28-6号
主营:瀑布仙茗、高山云雾茶、余姚茶叶
电话:0574-62333318
手机:(0)13003717128 
传真:0574-62682268
网站:www.yaojiangyuan.com
邮箱:gri-2009@vip.163.com
机械资讯
Tea Culture

机器制茶,产业自动化在路上

 


    武夷山农机部门在茶企演示新型燃烧机炉。    熊慎端 摄
    武夷山茶农在摊晾鲜叶。张国俊 摄
 
    编者按:
 
    近日,我省新发布的“茶八条”,让茶叶自动化生产再次进入公众视野。
 
    “茶八条”明确,要提高茶叶加工水平,实现茶叶加工设备清洁化、加工流程清洁化;要推广茶叶初制加工不落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线、自动化萎凋设备、离地晒晾青设备等,提高茶叶绿色加工的能力与水平。
 
    然而,现实中,我省茶园大多地形复杂,且种植多为散户,茶叶生产机械化、标准化面临一定制约。此外,茶叶本身的文化特色、地域属性和需求多样性,也让茶叶很难实现初加工标准化生产。这些,又制约着我省茶机产业的发展。
 
    如何打破制约,用四年时间完成我省茶叶初制加工厂升级改造的目标,并实现茶园生产全程机械化与自动化?《助创》记者连日走访武夷山、安溪等地,探访茶叶自动化生产的实践与声音。
 
    “中国茶人有两个梦,一是用机器代替人工种好、制好茶;二是实现制茶全程机械化、连续化、自动化、清洁化以及种茶机械化、采茶智能化。前梦已基本实现,现正为后梦奋斗。”四年前,从事茶叶机械研究50多年的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刘文英,在一次研讨会上,发出以上声音。
 
    刘文英的话,道出了未来茶业“两条腿走路”的趋势:一方面,生产传统手工高端茶,一方面生产健康平价的民生茶。要实现后者,茶叶生产机械化与自动化不可或缺。
 
    “两条腿走路”,产业呼唤机器代工
 
    茶叶人工采摘,耗费大量劳动力,而且效率低、耗时长;茶叶加工手工操作,对于过程工艺复杂的茶企来说,劳动强度巨大,且易受天气影响。在劳动力短缺、作业强度大、生产成本高的背景下,茶产业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正受到制约。盼望用机器代替手工操作,成为广大茶农和茶企的共同呼声。
 
    记者了解到,近年来我省茶叶生产在采摘、加工制作、包装成品等环节,均有智能化和机械化趋势。然而,最先实践自动化的地区,行业自动化率也未能超过50%。这其中,安溪的实践,可以说走在最前。
 
    在安溪,由于茶产业起步较早,茶叶机械因茶产业规模扩张得到发展。数据显示,安溪现有30多家茶叶机械企业,超过我省总数的一半。“福建茶机看安溪”已成业界共识。
 
    有近40年制茶经验的安溪茶人刘金龙,亲历了安溪茶叶机械的发展全程。他告诉记者,上世纪70年代,安溪本地产的茶机只有摇青机、炒青机、揉捻机等少数几种,大部分制茶环节是手工完成,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,台湾同胞带来宝岛出产的团揉机、炒青机、速包机等,这些在当时较为先进的茶机械,将安溪茶产业带入机械化时代。
 
    市场需求,带动了茶机产业的发展。当前,茶叶冷藏设备、茶叶真空包装设备、全自动茶叶小包装设备、做青环境控制的空调设备、拣梗机、色选机、烘焙机、茶树修剪机、燃气杀青机等相继被发明与推广。
 
    政策的助力,也让产业自动化进程有了推力。据安溪县有关负责人介绍,2017年,安溪县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总额5000万元,扶持包括茶叶机械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“二次创业”。研发出新的茶机产品,将获得县财政80万~100万元的奖励。
 
    在鼓励茶机械产品推陈出新的同时,安溪还出台优惠政策,鼓励、扶持茶农走“自动化”道路:茶农到县里指定的茶机械公司购买茶机械,最高可享受30%的茶机械补贴。据介绍,自2008年该县被列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县以来,安溪已发放茶机具补贴款超过1亿元。
 
    龙头带动,机器制茶有批先行者
 
    产业发展的趋势与政府部门的助力,催生了一批行业先驱。在我省,已经有一批龙头企业,在推动茶产业全程自动化方面率先实践。
 
    武夷山香江茗苑,是我省首批观光工厂之一。在香江茗苑茶文化观光园,一座投产于2015年3月的茶叶全自动加工生产车间,成为机器茶最具代表性的生产线之一。
 
    “这条生产线,采用全封闭不锈钢制造,可以实现茶叶加工全程不落地,年产能达3000吨。”武夷山香江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荣茂告诉记者,花费2000万元打造的生产线,完全按照国家标准设计,生产过程全部是标准化的,与国际接轨,符合出口标准。
 
    从原料茶投入,到匀堆、筛分、风选、色选、目选、静电选别、烘干、金属探测、包装喷码、成品入库,这条生产线一共有24道工序。只要打开开关,通过计算机全程自动化控制,它就能完成原料茶到茶叶包装品的“一条龙”生产。记者注意到,与其他机械化茶叶生产不同,这条生产线将不同环节的制茶机器整合在一起,由于茶叶全程不落地,它显得更节能、环保、卫生。
 
    类似的生产线也出现在安溪。在安溪大自然茶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也有一条自动化、清洁化、全天候乌龙茶初加工生产线。分青、晒青、摇青、杀青、揉捻……工人只要坐在电脑前视频操控,茶叶初加工各个环节便自动完成。该生产线投资500万元,由安溪县大自然茶业科技有限公司与韵和机械有限公司共同研发。
 
    “这套机械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受气候限制,实现茶叶初加工各个环节自动化,每天可生产1000公斤左右的毛茶,整个初制加工仅需16个小时。”韵和机械总经理林清矫介绍,“整型机模仿传统揉捻环节受力原理,改变单一受力;制茶自动生产线,能克服雨天条件,用远红外线和吹风机代替自然条件萎凋。”
 
    记者从安溪县茶叶协会获悉,与大自然茶业一样,去年以来,八马、魏荫、铁观音集团等知名茶企也纷纷加大投入,或与茶机械企业联合研发,或花重金购买先进设备,推动茶产业在生产、加工、包装等环节实现自动化。
 
    科研助力,生产自动化之路漫漫
 
    尽管龙头企业已经率先祭出全自动加工生产车间,然而,目前国内茶机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。
 
    记者了解到,大部分制茶机械企业的研发方向,是满足家庭小作坊、加工点的需求的单机产品,全程机械化、连续化、自动化、清洁化的生产线,80%以上只能组装。自主核心技术的缺乏,导致产业自动化缺乏标准,也不能形成专业化协作强、配套能力高的产业集群,难以形成品牌效益和规模效益。
 
    以香江茗苑为例,其生产线并非与韵和机械一样,属于自主研发。陈荣茂告诉记者,其全自动生产线采购的设备大多都是进口,包括法国施耐德,德国西门子,日本三菱、安立、小金井,只有部分设备来自国内品牌。
 
    如何解决茶产业自动化生产的需求痛点?业内人士认为,推进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、科研单位、技术推广部门的横向合作和联合攻关,大力研发和推广茶机新产品、新技术、新工艺和新设备,尽早实现茶叶的全程机械化,是应当有的方向。
 
    在我省,为茶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科研机构,已有不少。“茶八条”的发布,让这些以茶为专业的科研中心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。
 
    以武夷学院的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发展中心为例,其拥有占地800平方米的茶加工实验教学中心。记者看到,该中心被分成了晾青间、摇青间、炒青间、炒揉焙间、发酵间、焙烤间、包装间。在这里,有关茶叶加工的科研正在进行。作为省级“2011协同创新中心”,该中心已牵手香江茶业、春伦茶业、铁观音集团等40多家茶企,为茶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提供解决方案。而对于茶叶自动化生产,该中心在成立之初便已进行了科研布局。
 
    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发展中心主任杨江帆告诉记者,在该中心已有的成果中,“一种全自动乌龙茶做青机及其控制系统”“新型高效智能茶叶烘干系统的研制与应用”“茶叶全自动杀青机”“一种茶园梯壁多孔挖穴机”等,已经与企业合作落地。
 
    在安溪,2014年2月,安溪佳友茶机股份公司获得省科技厅颁发的“福建省茶叶加工机械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资质,成为目前全省唯一的省级茶机研究机构。佳友茶机股份公司总经理陈加友表示,安溪茶机能后来居上,主要归功于技术的研发与创新。“我们公司每年拿出营业额的7%~10%,投入技术研发与创新。2010年,公司创立了茶机械研发中心,现有29名研究人员,其中包括10名外聘的教授级专家。我们还与福建农林大学、中国农科院茶科所等科研院校合作,在乌龙茶自动生产系统、全自动捡梗等方面进行产学研交流。”
 
    作为全国茶叶主产区,福建的毛茶产量全国第一。今年,福建省茶产业有望在全国率先实现产值超千亿元的目标。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率与质量,产业自动化不容忽视。《助创》呼吁,应采取有力措施,加大科研扶持力度,大力提倡茶产业全程机械化、连续化、自动化、智能化、清洁化,并鼓励涉茶企业新建、扩建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精制加工生产线,提高茶产业加工的能力与水平,推动我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。